每週文章

Go Home

禁止取利?

日期:4月24日 2016年

作者:麥耀安牧師


        看聖經若看不仔細,就會引起很多不必要的誤會。看聖經有一點是很重要的,就是上下文的文理,當我們清楚知道上文下理在講什麼,就不會看見字面的意思,隨即作出與文章意旨不乎的結論。以舊約律法中借貸給弟兄的條文為例。很多人只記得借錢給弟兄,不可向他取利。甚至有人疑惑,銀行業是否違背聖經。

 

  有關借貸不取利的條文,有其特定上下文理。條文是這樣的:「你的弟兄在你那裏若漸漸貧窮,手中缺乏,你就要幫補他,使他與你同住,像外人和寄居的一樣。不可向他取利,也不可向他多要;只要敬畏你的神,使你的弟兄與你同住。你借錢給他,不可向他取利;借糧給他,也不可向他多要。」(利未記廿五35-37)借錢的前提是弟兄漸漸貧窮,若借錢給他,是幫補他的燃眉之急。要留意一句話,出現了兩次,就是幫補的目的,是使弟兄與你同住。這是什麼意思?我們要問,若弟兄不與我同住,他會到那裏去?這時,我們要看更大的圖畫。

 

  利未記廿五章全章都講安息年和禧年,涉及土地和人身買賣,若我不幫助他,使弟兄不能與我同住,他可能就被迫出賣田地甚至自身和家人,以存活性命。這時,弟兄若問你借錢,你還要收回一點利息,就是迫他把自己賣作奴隸。他可以負擔那點利息嗎?更嚴重的是,從取利的這種態度,弟兄看不見關心和愛,橫豎都受壓榨,不如賣作別人的奴隸,生活還可以安定一些。這樣說,我們會明白神為什麼不許借貸取利了。





當生活風險指數是零….

日期:4月17日 2016年

作者:許國洪


      

       我想信大家都聽過「從錯誤中學習」。我們從跌跌碰碰中學習行路。我們知道刀是危險的,因為曾經割傷流血。在職人士要改變做事方法,因為舊的方法行不通身為家長和老師,我見過不少子女和學生的成長環境,缺少空間去發掘錯誤」。他們在「零生活風險」的環境下成長,結果是缺少勇氣去作生活的嘗試。

 

       去年约見一位同事讀中六的兒子,跟他談升大學的事宜。最終他沒有赴約。事後得知,他因為不敢敲門,在我的辦公室門外站了半小時後離去。另外,一位新入職的空中服務員不懂怎樣開封紙包裝果汁,需要找同事幫忙。他解釋在訓練時,所有果汁已開封。大家可能認為他倆的行為是「匪夷所思」, 但事實是,科技將現代人的生活風險指數」推到至零,我們已不用或不敢冒險。

 

        以常用的餐飲選擇平台為例。用家在平台品評最佳或最差餐廳,市民大眾便可基於"哈哈面"的多少而作出選擇。外遊時,預先準備好行程內一日三餐的餐單是常態。「行到邊食到邊」是不合事宜了。久而久之當肚子要開飯時,我們寧願即時上網去尋找附近的首選或推介餐廳,也不敢冒風險去嘗試一間只在你身旁的食店。另外一個例子是導航系統(GPS)。手機上網未普及時,我們去一處生的地方只依賴地圖和「口在路邊」。如果不慎迷路,我們唯有續尋找。但是「白行」的路是沒有枉費的,即使不能去到目的地。我們因此而認識多一條路。不過,現在的導航系統和更進一級的定位追蹤系統,使我們可以到達一處新地點時,讓軟件按照你平日網上的生活/飲食/消費習慣,提示附近適合你口味的去處。

 

        可 能大家都對上述的軟件已經習以為常。它們提供了既方便又快捷的生活指引。但現實是它們無意間在改變我們的生活模式,甚至開始指引我們的人生。建議大家可以一星期不用手機三至四小時,嘗試用五官六感去發掘生活,再從「錯誤」中體驗生活。





找回失去的家

日期:4月10日 2016年

作者:麥耀安牧師


        幾星期前與一班職青到浪茄男性福音戒毒村露營。村裡面一位義工是過來人,他說毒品令他失去了家庭,他太太也有毒癮,因犯事如今也被判入戒毒所,不到三歲的兒子由社署托管。但主耶穌救了他。在戒毒村當義工,以過來人身份,幫助新人渡過戒毒的身體適應和情緒關口,一班弟兄每天在沒有電視、收音機、電話和報紙的環境,在青蔥翠綠的草地和田畦間工作生活,讓他感覺那裡就是他另一個家。他還有盼望,耶穌的幫助,使他有信心等太太戒毒後,做回老本行冷氣技工,然後一起領回兒子,再組織家庭。幫助他的律師說,只要他努力,大有機會領回兒子。

 

  神的接納,讓人有機會找回失去的家。但有沒有想過,耶穌也有失去家的時候?聖經說:「他在世界,世界也是藉着他造的,世界卻不認識他。他到自己的地方來,自己的人倒不接待他。」(約翰福音11011節)曾否想過有一天,家人不讓你回家嗎?但屬於耶穌的人,卻沒有打開心門,讓他回到自己的地方。這就好像你買了房子,樓下的看更不認識你,不讓你進入大廈一樣。

 

  很多人面對生命的種種疑惑,都有不安的感覺,因為我們不認識自己。一個人不接待創造者,連自己從那裡來都不知道,怎麼會認識自己呢?聖經說:「凡接待他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賜他們權柄作神的兒女。」(約翰福音112節)家,是我們所屬的地方。我們是屬於耶穌的,我們本來就是神的兒女,卻由於不認識自己的創造者而失去了永遠的家。如今是時候,接待耶穌,找回失去的家。





中國人?香港人?

日期:4月3日 2016年

作者:許國洪


        近日有人組黨倡議香港獨立,使國民身份認同這個問題又一次浮面。看見這標題時,在腦海中出現什麼聯想呢?是香港有秩序的生活或是中國遊客在港非文明的行為?是香港人爭取的「兩制」,還是中國強調「一國」?是你香港回歸後明天會更好,還是香港的獨特性開始消失了?

 

         正或負面的聯想可能與你怎樣看「國民身份」有關連。本人可以大膽推論,大多數二十五歲以下的青年人只會稱自己是「香港人」,而不是「中國人」、「中國香港人」和「香港中國人」。而三十五歲或以上的人可能只選擇「中國人」或「中國香港人」。為何新生代會較多選擇「香港人」而不是「中國人」呢?

 

         當然社會科學可以從語言、文化、歷史、民族、政權去構建國民身份2008年北京舉辦奧運時,很多香港人對「中國人」的身份感到自豪!據香港大學民意網站當年6月和12月的調查,約36%的被訪者稱自己是「中國人」。* 在2015年12月的同類調查中,只有18%的人選擇「中國人」。特別在18-29年齡組別中,只有約8%認同這身份。

 

        據心理學的探究,少年人在高中階段開始尋找「身份」、「角色」和兩者的結合。2008年後,中國人的形象在社交媒體上大部份與港人生活和文化格格不入,如在港鐵進食、D&G 禁止港人拍照、雙非孕婦爭床位、大陸客搶購生活用品、國教事件等,更不用說中國政府的極權主義。所以今天新生代特別喜愛稱自己是「香港人」,以表達他們對中國的抗拒。不過,這事涉及很多情感和經歷,當我們聽到別人說出他的國民身份認同時,可以多聆聽,多了他的心聲,以避免作出標籤化的判斷。

*調查在一九九七年八月開始,百分之三十六比任何時期的結果為高。





昔日文章

2021     1月
2020     1月     4月
2019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2018     1月
2017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2016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2015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2014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2013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2012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2011     1月     2月
2010     1月
2009     1月     2月     3月     4月
2008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2007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2006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