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文章

Go Home

信仰為何膚淺?

日期:11月24日 2013年

作者:麥耀安牧師


  上星期講道提到基督教的教義簡單,後來經玉蓮提醒,我們的信仰也是很深入的,神學人才輩出,著作汗牛充棟,一生都讀不完,只不過傳道的人為了讓世人明白得救的真理,選擇用最容易明白的方式去傳教,而非故弄玄虛,用很多難懂的字眼和概念去作蒙眼紗幛,讓人覺得高深玄妙。

 

  是的,基督教教義簡單,但不膚淺。聖經要求我們投入,順服聖靈,向上帝委身,而不是讓信徒自己選擇是否虔誠,自己決定成長的速度,自己安排敬拜的次數和方式,或者由自己決定跟上帝關係的深淺。簡言之,信仰是我的選擇,而不是我服膺在真理之下。

 

  因此,基督信仰的深淺,不在於信息內容是簡單或複雜,而是在於生命投入多少,也就是對耶穌的信靠和順服有多少。若教會用「高言大智」和「智慧委婉的言語」(林前二1,4),在芸芸宗教中爭取世人入基督教,其實是誤導福音對象,讓他們以為自己是在花園中挑選喜歡的花朵,而不是在失喪沉淪中隨時沒頂。人一旦覺得信仰是自己挑選的,就不會認真,也不會投入。所有認真的基督徒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深切體會自己是一個無可藥救的罪人,他需要救恩,立即要,否則他的人生會就此完結。若嚐到主的愛和與祂相交的甜蜜,就無論發生什麼事,都不能叫他和主分離。神要求每一個基督徒都有這種信仰,是簡單,但絕不膚淺,因為是整個生命的投入。







宗教市場

日期:11月17日 2013年

作者:麥耀安牧師


  不少教會人士是以宗教市場的角度來福音的傳播,就是說,社會上有很多不同的信仰和宗教團體,在競逐沒有明確信仰的人士歸服,不同的真理講說、不同的宗教形象和活動就是同類型的商品,誰能夠吸引和說服信仰消費者,誰就會得到可觀的業績。

 

  於是教會改變形象,強調專業化,活動多元化,或者標榜特殊經驗,務求吸引遊離信徒和未信者的眼球,到教會嚐嚐為你心靈設計的最新產品。除了基督教,佛教、道教和其他新興宗教都有類似的思維,在這個競爭甚於割喉的社會,不作出有效策略回應,肯定遭淘汰。

 

  傳福音應該有策略,傳的方法也應該推陳出新,教會的一切事工,包括接觸最多人的崇拜也應該盡力做好,所以程序要流暢、詩歌和領唱要把人帶到神面前、講道要創造一個屬靈機遇讓人去聆聽和順服聖靈的感動,但這樣做不是為了與別的宗教競爭,更不是與其他教會競爭。懷着在宗教市場上佔據份額的想法去提供宗教服務,就會去遷就人的喜好,真理、信息和牧養關係都開始變質。一句話,一進入市場,教會就不成教會了。

 

  愛民堂三十八年了。她在各方面的表現並不專業,我們的崇拜沒有穿制服的帶位員,成長速度緩慢,並不讓人欣羨。但我敢說,過去這麼多年,愛民堂一直努力明白聖經真理,並盡力持守和傳講,以對應訊息萬變的社會。







救和贖

日期:11月10日 2013年

作者:麥耀安牧師


  最近看《創世記》和《出埃及記》,有很多人物和故事,我們固然可以從中學習不少屬靈道理,例如阿伯拉罕的信心、約瑟的忠貞等,但如果從較大的規模和結構來看,這兩卷書講的是神如何揀選以色列人,向他們施行拯救。心水清的讀者,看完這兩卷書都會發出一個問題:以色列人若不進入埃及,就不會做了埃及人的奴僕,那就不需要耶和華的拯救。耶和華為何要把以色列人拖進死地,再拯救他們呢?

 

  首先,我們慣常以事件的先後次序思考問題,較少考慮問題的本質。以色列人不進入埃及,就不會受逼害痛苦嗎?苦難的來源是人的罪,受欺壓的人民俯拾皆是,耶和華根本不必大費周章創造以色列人作奴僕的場景。《創世記》的故事經歷四代,劇情迂迴曲折,只是要告訴我們,得救的人是祂所揀選的,得救的人是清楚看見神的手引導他的生活的,沒這經歷和認識,人不會相信而得救。

 

  至於「贖」,《出埃及記》記載神殺埃及人和牲畜的頭生(雄性),促使法老釋放以色列人離開後,神對以色列人說,「凡頭生的,無論是人是牲畜,都是我的,要分別為聖歸我。」(出十三2)要求他們把長子和牲畜的頭生贖出來。不贖出來會怎樣?要把他打死(出十三13)。埃及十災表明神對宇宙天地的主權,在祂審判之下,有罪的活物不能存活,這是基本現實,殺長子之災是將這現實戲劇化地展現出來,讓以色列人明白若無代贖,他們將與埃及人一同滅亡。所以《出埃及記》講的不是免受奴役之苦的人權,而是神對萬物無可爭辯的主權。同樣,只有經歷和認識神的主權,人才能讓生命被耶穌所贖。





基督教文學

日期:11月3日 2013年

作者:麥耀安牧師


  自小喜歡看小說,初中時期看過魯益斯(C.S. Lewis)的翻譯小說《那尼亞傳奇》,早幾年改編成電影。那時有返教會,但還未信耶穌,逛基督教書室就只有魯益斯那幾本小說吸引我。

 

  香港華人教會有文字工作,但沒有文學。去年逛基督教書展,看見一位年輕人拿起我的小說,正在考慮是否購買,有一位中年男人出現,問他買什麼書。年輕人回答,小說。中年人說,小說嗎?你就不要買了。於是年輕人放下書本離去。對中年人的態度,我理解為:小說這一類書本是沒用的,沒用的書,買來幹嗎?

 

  用文字工作的角度看書本,書籍必須有工具作用,釋經書幫你明白聖經,神學書教導你認識神學,靈修書幫你靈修,見證是用真人的經歷傳福音,心理書籍、親子書籍、差傳書籍等都各有用途。小說是故事,故事是給孩子看的,除了聖經故事,其他故事還有什麼用?

 

  怪不得香港基督徒的信仰生活如此枯乾無趣。除了音樂,基督徒沒有別的途徑去表達信仰感情,也沒有創作足夠的場景讓我們去思考和反省自己的信仰。除了書本,我們需要有專業水平的劇團、舞蹈團,多拍一些電影,但這幾方面的投資都很大,而本地教會文化也不能給予足夠的重視,去花精神、力量、金錢用在一些沒什麼用的事情上。





昔日文章

2021     1月
2020     1月     4月
2019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2018     1月
2017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2016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2015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2014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2013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2012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2011     1月     2月
2010     1月
2009     1月     2月     3月     4月
2008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2007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2006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