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文章

Go Home

被呼召的信徒 

日期:11月25日 2012年

作者:麥耀安牧師


 「惟有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屬神的子民,要叫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彼前二9)

 

  教會是屬神的子民(laos),這是一個尊貴的身份,聖經說這個子民是被揀選的,他服侍的對象是君王,這群人屬於一個特殊的國度,他們發出聖潔的光輝,是其他人羡慕卻沒法加入的。神的子民這個稱呼擁有極大的榮耀,但有一種神學,用了一個極為誤解的詞語翻譯這個字,使神兒女的身份大大降低,那個詞語是:平信徒(laity)。

 

  首先使用「平信徒」這個詞語的人,是一世紀末教父、羅馬的革利免(Clement of Rome)。教會於二世紀中期在各處地方教會普遍設立聖職(也叫聖品或神品)。平信徒就是相對於這些聖職而言的。但溫哥華維真神學院教授史提芬斯指出,聖經從來沒有把神的子民作這種區分[1],若把教會中人分為聖品(不必人員兩字)和平信徒,教會就自然分為兩種人,一種是牧養人的,另一種是被牧養的;一種是教導人的,一種是被教導的。一旦形成這種神學,教會就喪失了她最大的動力:人數眾多、被神呼召去作祭司、去活出聖潔生活、去牧養人、藉着與人同行與他們分享基督美德的神的兒女。當神的兒女被貶為「平信徒」(When laos becomes laity.),教會就不能期望可以完成她的使命。教會不應把全職傳道看得太高,不只是傳道人有呼召,你們也有。已故的史托德牧師(Rev. John Stott)說,把聖品看得太高,是因為把教會看得太低。我們重視人過於重視神。



[1] Paul Stevens, The Abolition of The Laity, Paternoster Press, 1999.







牧養人的信徒

日期:11月18日 2012年

作者:麥耀安牧師


教會為什麼存在?教會是為神的兒子、耶穌基督作見證。教會是一個信仰群體,有共同關注的事務和工作,最主要的是敬拜和傳福音,教會每星期的敬拜、每年固定的信仰探討班、福音主日、與友堂合辦的佈道事工、差傳、洗禮、探訪、旅行,甚至是突發的喪禮,都讓教會接觸到一些未信的人。不要忽略喪禮,愛民堂今年主持了十一宗喪禮,牧師向數百個未信者講了二十幾篇與生死有關的福音信息,傳道同工近距離與未信的親友交往談道,邀請他們返教會。喪禮是很好的傳道機會。

 

  但在教會的事工以外,見證耶穌更重要和更有效的,可能是弟兄姊妹個別的生命展現。弟兄姊妹都有各人的獨特人脈,這是教會伸手不及的。若你們在自己的朋友、同事、同學中能夠活出有聖靈同在的生命,展現遵行聖經的人是如何說話行事、考量什麼去做人生大大小小的決定,對別人的影響力會更大。

 

  溫哥華維真神學院教授史提芬斯,半生就從事鼓吹教會裝備信徒到職場、學校、主婦群堆中「做牧者」的工作。牧養,闊一點說,不光是講道、教聖經、教規舉和輔導,而是以一個被聖靈擁有的生命,與世上受苦難的人同行。所以,愛民堂另一面的工作,是利用各種方法讓弟兄姊妹得到牧養,比方團契、主日學、祈禱會、門徒、營會、對外參觀探訪、資助參加外間的聖經課程等。我們相信有健康信仰和生命的弟兄姊妹,教會就有健康的觸鬚,讓基督的福音,豐富觸鬚所觸摸到的每一個人。被牧養,是要我們去牧養其他人,不管那人是不是信耶穌,也不管他將來會不會返愛民堂,這不重要。堂慶,就讓我們立志做個牧養人的人,作為獻給耶穌的禮物。







個人利益

日期:11月11日 2012年

作者:麥耀安牧師


與一班老弟兄查《傳道書》,了解對追求財富的看法。《傳道書》對追求財富這事沒什麼意見,只是說財富不會令人滿足,反而會帶來禍患。從財富談到最近鬧得沸沸湯湯的生果金特惠津貼。年長的弟兄很有意見,甚至對某些政客破口大罵。

 

  年長弟兄是新措施下直接受影響的一群。他們的看法一致,認同資產審查。我不知道弟兄的財政狀況,不曉得他們是否需要接受資產審查才能取得特惠津貼,但他們異口同聲表示,若不審查,錢很快用光,錢應該用在有需要的人身上,而不是追求人人平等。

 

  弟兄喜歡討論時事,發表意見時七嘴八舌,往往自動分成幾組,那就多幾個人可以同時發言。等待他們稍為冷靜下來,我提出一個說法,你們有這麼多意見和論點,其實可以使之成為事實;你們不喜歡的議員,其實可以讓他們在立法會消失。香港的民主制度雖然並不完全,但還是可以在某程度上發揮效用。你去投票,把你覺得討厭的人趕走,而不是在背後罵他。你背後罵他,他不知道,不痛不癢,你打個電話,對他說你是他的選民,要求他怎樣投票就可以了,根本不必罵人。弟兄覺得有道理。

 

  也許有足夠的利益關係,就能培養足夠的公民意識。民主,其實是讓人有理性、合法的途徑,去維護自己的利益。關注個人利益,保障個人生命、自由、財產,才是民主制度能否順利運作的精粹,重點在個人,而不是整體利益。時常要顧及整體利益,反而運作得不好,這跟資本主義制度的運作方式相同。但當然,任何制度都不完美,因為罪性會將制度扭曲,使之對自己更有利。







初戀

日期:11月8日 2012年

作者:麥耀安牧師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寫過一個短篇小說,就叫《初戀》。一個九歲男孩,同班來了新同學,她是革命幹部子女(在當時是出身好),唱歌好,敢言,敢於對抗暴力,為男孩遭遇的不平事出過頭。男孩愛上了她。

 

  親戚送了一個紅彤彤的大蘋果給他們家,母親拿起菜刀,正要把蘋果切開,讓兄弟姊妹分食,他握住母親的手,央求說:「我有一個同學叫張若蘭……。」母親問:「你要把蘋果給她?」男孩點頭。母親會意,吩咐孩子把蘋果藏到書包裏。

 

  男孩清早起來,跑到女孩每天上學經過的橋上,想好了說話,要把蘋果送給她。女孩來了,他躥出去,卻說不出話,手放在書包裏也伸不出來。女孩給嚇了一跳,厲聲道:「你想幹什麼?」然後在在地上啐了一口唾沫,從他身走過。

 

  初戀,就這樣消失於無形。莫言沒說這是他的初戀。這是千千萬萬個男孩和女孩的初戀:無疾而終。

 

  莫言說,有人問他為什麼能寫出這樣子美好的愛情。他說,因為他沒有談過戀愛。愛情經驗豐富的人,筆下的愛情一般都索然無味。他認為在文學上,想像中的情感經歷,比真實的更寶貴。想像總是美好的。套用他的話,任何戀愛的經歷,無論是否無疾而終,對我們每人的成長,也是寶貴的。








昔日文章

2021     1月
2020     1月     4月
2019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2018     1月
2017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2016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2015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2014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2013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2012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2011     1月     2月
2010     1月
2009     1月     2月     3月     4月
2008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2007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2006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